钣金冲孔折弯技术是我国钣金加工操作人员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,也是板料产品成形的重要工序,在钣金加工过程中,经常需要进行下料、冲孔、弯曲、成形等工序,而且有时会发生各种不可控因素(机械、材料、人工)的影响,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。通过咨询不同钣金厂的多位专家,总结了板料弯曲工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大师们积累经验的方法。
Q1:折叠后损坏工件表面
原因:
原料表面不光滑
折弯冲头弯曲半径过小
弯曲间隙太小
解决方案:
提高凸凹模的光洁度
增加冲头的弯曲半径
调整折弯间隙
Q2.弯边不直,尺寸不稳定
原因:
设计过程不安排压接或预弯
材料压力不够
凸模和凹模圆角不对称磨损或弯曲力不均匀
高度太小了
解决方案:
设计压接或弯曲准备
增加压力
凸模和母模之间的圆形抛光和均匀间隙
高度不得小于最小限制尺寸
Q3.拐角处的裂缝
原因:
弯曲内半径太小
材料晶粒方向与弯曲线平行
毛坯向外的毛刺
金属塑性差
解决方案:
增加冲头的弯曲半径
更改空白布局
毛边变为工件圆角
金属材料退火或选择软材料
Q4.曲面上的薄挤压
原因:
凹模半径太小
公母模间隙太小
解决方案:
增大凹模半径
修正公母模间隙
Q5.零件端面鼓包或不均匀
原因:
弯曲时,材料的外表面沿周向拉伸引起收缩和变形,内表面在周向压缩引起伸长和变形,因此弯曲方向弯曲的端面产生凸起
解决方案:
在冲压的最后阶段,工件应具有足够的压力
使模具的圆角半径与零件的外部圆角相对应
提高处理改进
Q6.凹面部分的底部不平整
原因:
材料不均匀
顶板与物料接触面积小或顶料受力不足
母模无顶料装置
解决方案:
找平材料
调整顶升装置,增加顶升力
添加顶部加载装置或校准
加成型加工
Q7.弯曲后两个相对的孔的轴线错位
原因:
材料回弹会改变弯曲角度并移动中心线
解决方案:
增加校准过程
改进的弯曲模结构减少了材料的回弹
Q8.弯曲后不能保证孔位的尺寸精度
原因:
零件展开时尺寸不好
材料回弹引起
定位不稳定
解决方案:
准确计算原材料尺寸
加上矫正工艺或改善弯曲模具成形结构
改变工艺方法或增加工艺定位
Q9.曲线与两个孔的中心不平行
原因:
当弯曲高度小于最小弯曲极限高度时,弯曲部分发生膨胀
解决方案:
增加弯板的高度
改进的弯曲工艺
Q10弯曲后宽度方向的变形,弯曲部分宽度方向的弯曲挠度
原因:
由于零件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和收缩不一致而导致的扭曲和变形
解决方案:
增加弯曲压力
增加校准过程
确保材料的晶粒方向和弯曲方向有一定的角度
Q11.产品表面的皱纹太深了
原因:
下模小V型槽
下模V型槽的R角较小
这料子太软了。
解决:
用大V型槽加工
采用大R角模具加工
衬垫弯曲(用金属或铸造聚氨酯衬垫)
Q12.偏移弯曲后两侧不平行
原因:
模具未矫正。
上下模具垫圈未调整。
上下模面不同。
解决:
重新校准模具。
增加或减少垫圈。
模具采用偏心加工。
改变表面,取上下模相同的表面。
Q13.冲裁整体尺寸(指胀形)过小或过大,与圆表面不一致。
原因:
项目部署错误。
进料尺寸不对。
解决:
根据总偏差和偏差方向上的弯曲次数,计算分配给每个折叠的偏差。
如果计算的分布公差在公差范围内,则工件合格。
–如果尺寸过大,可以使用小V形槽。
–如果尺寸太小,可以使用大V形槽。
Q14.大高度的引桥容易折断
原因:
由于引桥高度过高,材料严重拉伸断裂。
特殊模具角部不够锋利或不够锋利。
材料韧性太差或桥太窄。
解决:
延长骨折一侧的加工孔。
增加牵引桥的宽度。
修复特殊模具R角,增加圆弧过渡。
给牵引桥添加润滑剂。(因此,这种方法会使工件表面变脏,因此不能用于铝零件等)
Q15.长展平侧在展平后上升
原因:
由于压平边较长,压平时粘不牢,压平后端部翘起。这种情况与压平位置有很大关系,所以压平时要注意压平位置。
解决:
先弯曲上升角(见图示),然后弯曲死角,然后将其展平。
多步展平
–先按末端,使死区向下弯曲。
–将根部压平。
注意事项:
压平效果与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有关,请在压平时注意实际情况。